)
来源:四川经济网
(相关资料图)
四川经济网眉山讯 (记者 常艰)5月13日,以“弘扬东坡文化,创造时代精品”为主题的周闻道《发现的秘密》《介入的力量》分享会在眉山举行。四川省及眉山市的60多名文艺理论家、评论家和作家出席了分享会。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,从在场写作的理论探索、文本实验及理论与创作的契合方面进行了深入分享。
分享会现场
《发现的秘密》为周闻道散文关于在场主义的理论探索和作品评论,全书22万字,收入相关文章47篇(则),分为多个板块:一是“在场我说”,主要是在场主义理论探索文章,收入了14篇(则);二是“翰海拾贝”和“文道无边”,主要是对在场主义散文作家散文专著的解读(序),收入以评代序文章18篇,从不同作家的在场文本解读中,寻找在场理念的契约及理论与文本的关联性;三是“心灵物语”,主要为周闻道围绕在场写作和“在场主义散文奖”,答记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问,包括接受《文艺报》《文学报》和“天涯社区”等媒体及四川大学教授曾绍义等的采访,从中可以了解与在场主义创立有关的流派命名、理论构建、审美本位、文学观念及评奖价值尺度等源头性问题;四是“微文微观”,主要是“在场微散文”平台的创办主旨、评奖准则及作品品读,收入相关文章5篇,是在场写作在“微散文”维度的一次大胆探索。
《介入的力量》为省内外文艺理论家、评论家对周闻道在场文本的解读,全书22万字,收入相关文章41篇(则),分为六个板块:一是“在场”,收入了著名文艺理论家、华南师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“中国散文研究中心”主任陈剑晖对周闻道散文的综合研究长文。值得一提的是,陈剑晖是在《散文:在场主义宣言》发布后,全国第一位在广东组织专家、作家集体交锋的文艺理论家,开始是以质疑和批判为主,然后逐步在深入了解中接受,再后来,不仅成了在场主义的坚定支持者、在场主义理论的参与构建者及“在场主义散文奖”评委,还亲自把在场主义单独列章,编入他主编的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散文现象》书中,为在场入史开了先河。
会议现场
其余五大板块,分别以“读心”“读人”“读世”“读文”“读企”为核心命题,对周闻道20余年来先后出版的散文及非虚构文本《点击心灵》《对岸》《红尘距离》《家的前世今生》《遁迹水云间》《七城书》《边际的红》《国企变法录》《暂住中国》和《重装突围》等进行了深入解读,既有在场观照下对文本的独特发现,也有意义重构和审美、审丑和审智反思。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所评价的那样:“在场主义的出现,无疑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,可以说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,白话散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、沉寂、对撞生成和嬗变的结果。《发现的秘密》和《介入的力量》,从对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对在场散文的解读,以及评论家们对周闻道在场写作的解读中,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场溯源的参考。”
在场是两书的精神主线。在场有五个维度:在场性、介入性、当下性、精神性、发现性,其中,介入是旗帜,发现是关键。周闻道作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,本次出版的两本书的精神主线便是在场——既有在场的理论探索和构建,也有作品观照、写作指引和意义发现,拿著名文艺理论家丁帆的话说,“在场主义的旗帜上写着的是人性与良知发现。周闻道《介入的力量》和《发现的秘密》的意义在于,从‘介入’与‘发现’及在场作品的‘读我’与‘我读’相结合的两个复式维度,为阐释在场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观照。”两书又各有侧重:《发现的秘密》从在场主义的一个关键词“发现”入手,从在场理论构建、探索及文本解读入手,尝试性回答了“发现的秘密”这个难题。其中,不乏独道的眼光、犀利的观点、个性的审美、审丑与审智。而《介入的力量》,则是评论家、文艺理论家和读者,以独立的眼光对在场的介入观及周闻道散文及为人、为文、为官的多维审视,见仁见智,褒贬兼容,不乏真知灼见,读之受益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