)
来源:福建日报
河鲀养殖成为佛昙镇的特色产业。东南网记者 李姗姗 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。在漳浦佛昙镇东坂村,夹着咸味的海风吹过了万亩虾塘。塘内一条条鼓着肚皮的河鲀(俗称“河豚”)在游弋觅食。
一大早,河鲀养殖户戴跃明就来到了自己的虾塘,下网、收网,将一条条河鲀打捞起来,装到筐里,搬上货车,准备北上运往江苏一带。
漳浦县是福建省最大的河鲀养殖县,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在佛昙镇,养殖历史有20多年,养殖面积3万多亩,年产量4000多吨,产值7亿多元。目前,当地正把佛昙镇打造成“中国河鲀第一镇”,将东坂村打造成“中国河鲀第一村”。
探索立体生态养殖
“现在河鲀的价格比往年高,今天收购价为每公斤150元!”看着一筐筐的河鲀捕捞上来,戴跃明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临海的佛昙镇东坂村,靠海吃海,水产养殖一直是东坂村的重要产业。
“东坂村原先以斑节虾养殖为主,养虾初期效益很好,但容易出现病害,后来有村民尝试将河鲀与虾混养,以‘鲶鱼效应’刺激虾生长!”东坂村村支部书记戴庆阳说,河鲀是虾的天敌,游得慢的病虾很容易被河鲀吃掉,这减少虾病的传播,又逼迫其他虾在快速游动中变得壮实健康。
10多年前,斑节虾市场一度走低,东坂村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冲击,而原先处于“套养”地位的河鲀养殖优势则显现出来,江浙一带的水产批发商纷纷过来收购,最高收购价曾经达到一公斤400多元!
如今,东坂村全村约有6000人从事河鲀养殖业,生态混养河鲀的水域面积超1万亩,年产值5亿元左右,河鲀几乎都销往江苏,最后再出口到日本、韩国等。
2022年11月份,东坂村荣获第十二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,如今“河鲀第一村”产业已产生外溢效应,河鲀养殖已扩大到全镇乃至全县的沿海乡镇,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。
一条鱼带富一个村
“老板,来盘红烧河鲀!”一到周末,佛昙镇的饭店就热闹起来,不少外地游客到此地就是冲着河鲀的鲜美而来。
“佛昙人工养殖河鲀已有20多年的历史,养了有好几代了!”森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漳州市河鲀协会会长戴云峰说,野生河鲀之所以有毒,是因为吃了有毒的藻类,而经过一代代的品种选育和人工养殖的河鲀,其体内毒素可控制在食用安全值之内。“以前的‘拼死吃河鲀’,变成现在的‘拼命吃河鲀’!”
东坂村有河鲀美食一条街,各家店的烹饪手法五花八门,不管是红烧、煲汤,还是油炸、剁椒、清蒸,都能让河鲀的鲜味勾起食客的味蕾记忆。
“这里所有的河鲀,从育苗到小鱼养殖、大鱼养殖,再到饭店终端,大家都建立起详细的进出货台账,全链条可溯源。”戴庆阳说,饭店里从事河鲀烹饪的厨师都经过严格培训,确保人人“持证上岗”。
2016年,对于全国河鲀养殖业来说,是重要的一年。当年11月,原农业部和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通知,决定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,2018年7月,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公布养殖河鲀加工企业审核结果,位于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的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审核。因拥有这张河鲀“身份证”,这里养殖暗纹东方河鲀经加工后可合法进入市场流通。
受到福建知名小吃鱼丸的启发,森海食品有限公司研制出方便携带的河鲀鱼丸、河鲀饺、河鲀冻品等10多种速食产品。戴云峰随手拿起一袋鱼丸制品,用二维码扫一下,鱼丸产品的产地、生产企业、相关负责人等信息,全部详细地显示出来。
“佛昙的河鲀产业目前正努力向三产融合发展。”佛昙镇镇长吴锦州说,河鲀成了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。当地已形成一产养殖业,二产鱼丸、鱼饺、河鲀面膜等加工产业,且正向农旅、休闲等第三产业发展。
河鲀现已成为漳州市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品种“六条鱼”中的一条,漳浦县正全力申报“漳浦河鲀”地标,并筹划举办河鲀文创大赛、河鲀美食节,提升漳浦县河鲀产业知名度。这些天,漳浦县紧锣密鼓地召开电商促河鲀产业发展推进会,谋求河鲀产业在网上“出圈”。(福建日报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蔡秋金 林燕兰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