)
来源:金融时报
【资料图】
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。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做到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,但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突出,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已成为保障粮油安全的一大软肋。
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关注大豆生产,2019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,各地多措并举全力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和自给率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,“加力扩种大豆油料”“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”“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、短生育期油菜、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”“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”,从中央到地方,扩种大豆和油料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高度。
从保障粮食安全和初级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高度看,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。大豆和油料是我国的重要粮食和油料作物,也是饲料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,大豆和油料的需求大幅增加,产需缺口较大且长期存在。2022年大豆进口量9108万吨。
更应关注的是,在较为倚重国际市场进口的现实情况下,大豆油料进口还存在着“三个高度集中”的问题,即来源地、品种、供应渠道高度集中。目前,我国进口大豆95%以上来自巴西、美国和阿根廷三国。“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一旦国际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,油料安全就会受波及。因此,我们必须综合施策扩大国内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,努力降低进口依存度,守住守稳大豆和油料安全底线。
一般来说,我国主要有八大油料作物,分别是大豆、油菜、花生、葵花籽、胡麻、芝麻、棉籽、油茶。其中,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,也是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。大豆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,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原产国,二十世纪30年代,我国大豆产量、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,世界市场上90%以上的大豆贸易量来自中国。直至二十世纪50年代,美国超越我国成为世界大豆第一生产大国,并成为世界大豆主要供应国。在诸多因素影响下,1996年开始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,进口量逐年增加,对外依存度高,因此,发展大豆产业、实现大豆振兴势在必行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支持东北、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,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。”“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,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。” 由于我国耕地有限、粮豆争地矛盾突出,提升大豆产能必须处理好大豆扩种和主粮生产之间的关系。在华北和东北地区,大豆和玉米是同季作物,因此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的方式,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粮豆轮作模式来扩种大豆。通过合理实施间作套种,202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.54亿亩、比上年增加2743万亩,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;产量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,比2021年增产389万吨,创历史新高。下一步,各地区应继续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、发展社会化服务、强化考核等方式,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、间作套种的潜力,千方百计增加大豆产能。
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中,油菜是和粮食争地最少的油料作物,也是扩种油料潜力最大的品种。据统计,在我国油菜的主产区长江流域,目前尚未利用的冬闲田面积约6000多万亩,从全国来看,大约为1亿亩。针对油菜种植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,推行稻油轮作,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”。不过,由于油菜种植比较效益低、稻油轮作对时间和种植条件要求高、良种良法配套不到位等因素影响,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并不高。扩大油菜生产,一方面要从种质资源创新、品种选育攻关、品质改良提升等方面发力,为油菜扩种强化种源支撑;另一方面应通过标准化良田改造、耕种收实施全程机械化等措施,提升油菜种植效益。
扩大油料种植,最终还得农民愿意种。当前一些地区的农民之所以对种植大豆和油料的积极性不高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油料种植产量不高、价格不稳定,即使政府配套农业补贴,但种植比较效益仍然偏低。因此,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,未来各地应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供给力度,构建价格、补贴、保险“三位一体”扶持政策体系,确保农民种豆种油料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稳定收益。同时,应对油料产业本身吃干榨尽,延长产业链条、增加附加值,提高油料种植的整体收益,多策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
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,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,确保吃得饱、吃得好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打好大豆油料扩种攻坚战,未来我们要拿出“多种一亩是一亩”的决心和拼劲,精准务实、攻坚克难,确保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步提升,让中国人的“油瓶子”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。
(文章来源:金融时报)
标签: